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

《共和革命之父孙中山》

上传: 郭国汀 | 发布: 2011-4-3 23:43 | 作者: 郭国汀译著 | 来源: 天易出版社 | 查看: 0

30 军阀争权

30 军阀争权

袁世凯死后一年,有名无实权的续任总统黎元洪,试图维持北京共和体制的外表。孙文居幕后,同时予黎元洪恢复1912年临时宪法和被袁世凯解散的议会的努力以道义支持。对孙文这是一段深思,写作,演说时期,象1912年至1913年一样,孙文以外表的沉静再次接受失败,并在境外避难时宣称宪政正在按序进行。他再次以资深政治家的身份,撰写了一本议会程序入门[1]。旨在教导人民如何行使尚不存在的民主权利(后插入国家重建计划,于19172月首版印行)。

针对他的党的杂乱无章,孙文提出训政观念,计划在十年内建立纯共和。以克利夫兰,俄亥俄州和瑞士为样榜,他创设了一种地方政府体制,基于普选权,弹劾权,动议权和公投权,然后,反对中国参战的斗争,使他重新投身中国实际政治。

扫除袁世凯后,更好战的军国主义分子占优势,日本改变立场敦促中国对德宣战。确保和监督中国参战,似乎是增加大陆影响力的容易方法。但首先1917年初日本要确保中国参战,不危及日本战后对山东权益的主张。日本先与欧洲列强秘约,保证得到他们的支持。中方总理段祺瑞因需要日本的武器装备和贷款故主张参战,总统黎元洪和许多其他政要否决该与中国无关的战争,且中国参战得不到任何好处。虽然他的不那么秘密的与日本交易已损害了他的声誉,孙文介入争议而持中立。

3月孙文致电劳埃德乔治要求英国为自已也为中国的缘故,停止施压中国参战。孙文还向中国议会各议员发电文。宣称多数中国人分不清德国人和其他欧洲人。他警告说反德战争会激发反西方主义。他还警告,中国穆斯林如果与土耳其人打战,将会造成麻烦。但孙文和国民党老议员还有更实际的理由反对参战。他们怀疑段祺瑞集团将利用特殊战争权扼杀残余的宪政。[2]

孙文的反战辩论于1917年夏天发表于《中国生存问题》后译成英文《中国至关重要的问题》,该小册子实际上是由朱志新按孙文的概要指示写的。但无论孙文给该小册子撰写了什么内容,他视之为至关重要。过去他从未如此激烈批评帝国主义,尤其是英帝国。虽然英帝国和其他参战国想让中国参战,中国劳工已在欧洲履行有价值的服务。日本是中国参战主要的推手。尽管如此,孙文的反战理由几乎完全建立在敌对英国基础上,英国作为主要帝国主义强国,未作任何事值得中国帮助;因而当然无可置疑。更站不住脚的预测是若英国胜利,将出卖中国给俄国或陷于僵局的话将中国牺牲给德国。试图洗刷日本的意图至为明显。作者坚持认为日本并不想中国参战,否则他们将不会卷入外交秘密,从绝对可靠的渠道获悉,确证了此点。[3]

作者欲传达的信息非常明显:通过苦力为交战帝国服务,中国不能期望获得任何好处。中国的责任是持中立,维护好国内秩序,加强与日本和美国的友好关系,该两国视中国为真正的朋友。19176月孙文致函威尔逊总统,请求他运用他的影响力,不让中国卷入大战。

孙文永远无法忘记英国支持袁世凯。孙文在追求某一特定目标时,并不排斥其他可能的选择。3月英国外交部纪录孙文好象担忧日本将从中国参战中谋利。当他得悉俄国二月革命后,孙文亦想从新俄国政府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依孙文看来,中国共和革命激发了俄国人推翻沙皇。然而,是德国人因战争问题,促成沙皇政府的垮台。德国准备津贴任何使中国中立的团体。

中国政府在段祺瑞的压力下,于314日与德国断交。不过,在离任前,德国外交官与孙文接触,孙的反英立场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根据德国的档案,他们付给孙文200万元(约100万美元),这是孙文要求用于让段祺瑞下台的费用。[4]尽管随后孙文向美国矢口否认,该款项或许已实际支付。该年夏天,孙文拥有足够的现金,投资重返政治舞台。

6月是否参战问题在主战派和议会之间进行表决,结果议会失败随后即被解散,张勋辩子兵进京,恢复清王朝12天。段祺瑞率北洋军赶走张勋,恢复共和体制并重组议会。主要由段祺瑞控制的安福系把持,此届政府于814日对德宣战。但是唯一打的战争是在中国境内。战争始于秋天,当北洋的将军们试图扩张其权力至南方时,被好些独立军事总督阻止。控制北京政府的北洋集团,是最强的军阀集团,因此,获得国际承认。然而,北洋内部的安福系和直隶系竞争的派系各拥有几十万军队,阻碍其领导国家进步。随后的分裂和重组将中国陷于孙文预言的混战之中。刚开始,段祺瑞的安福系占上风,在日本贷款的帮助下,段尽量让中国参加欧洲战争。中国的主要贡献是派劳工至法国,俄国和中东,到战争结束时,一共派出20万劳工。



[1] Harold Z.Schiffrin, Sun Yat-sen Reluctant Revolutionary, Little Brown and Co. Boston 1980.p.189.

[2] Harold Z.Schiffrin, Sun Yat-sen Reluctant Revolutionary, Little Brown and Co. Boston 1980.p.190.

[3] Harold Z.Schiffrin, Sun Yat-sen Reluctant Revolutionary, Little Brown and Co. Boston 1980.p.190.

[4] Harold Z.Schiffrin, Sun Yat-sen Reluctant Revolutionary, Little Brown and Co. Boston 1980.p.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