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

《东欧天鹅绒革命导论》

上传: 郭国汀 | 发布: 2010-12-31 06:48 | 作者: 郭国汀 | 来源: | 查看: 0

第六章:苏联政治民主革命

1989年至1991年底的苏东共产党国体制的崩溃举世震惊;其根本原因何在?是理论问题或政治原因还是经济根源或是宗教理由挨或文化因素?哥尔巴 乔夫的历史功绩与局限性?毫无疑问哥尔巴乔夫实施的经济重建计划与政治领域开放民主,废除宪法规定的共产党领导地位,对和平终结共产党国极权暴政体制功不 可灭。为什么中共极权暴政仍能苟延残喘?如何尽快彻底终结罪孽深重罪大恶极罪恶昭彰祸国殃民的中共流氓邪恶暴政?历史留给中国人民的时间不多了,每个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应当认真思考怎么办?!

 

第六章:苏联政治民主革命

Peter Cipkowski[1] 郭国汀编译[2]

南郭点评:1989年至1991年 底的苏东共产党国体制的崩溃举世震惊;其根本原因何在?是理论问题或政治原因还是经济根源或是宗教理由挨或文化因素?哥尔巴乔夫的历史功绩与局限性?毫无 疑问哥尔巴乔夫实施的经济重建计划与政治领域开放民主,废除宪法规定的共产党领导地位,对和平终结共产党国极权暴政体制功不可灭。为什么中共极权暴政仍能 苟延残喘?如何尽快彻底终结罪孽深重罪大恶极罪恶昭彰祸国殃民的中共流氓邪恶暴政?历史留给中国人民的时间不多了,每个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应当认真思考怎 么办?!

201052日第218个反中共极权专制暴政争自由人权民主绝食争权抗暴民权运动日

 

苏联编年大事纪

 

191710月,十月革命,列宁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政府

19223月,经列宁提名,斯大林当任苏共总书记

1945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盟国同意战后苏联保持在东欧的地位

195335日,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继任苏共总书记

195610月,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秘密报告揭批斯大林对党人的罪错;

1985311日,哥尔巴乔夫当选苏共总书记;

1986317日,苏共批准在经济领域的真正变革;

1988226日,七万人在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抗议共产党政权;

19893月,自1917年以来,首次举行自由选举,众多党官遭遇惨败;

198941日,苏军开始从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东德撤军;

199024日,十万人在莫斯科示威游行反对苏共;

199027日,苏联宪法第六条被废除(即确认苏共领导地位的条款);

1990224日,共产党在立陶宛选举中被击败;

1990318日,拉脱维亚和爱莎尼亚宣布独立;

199072日,叶利钦宣布退出苏联共产党;

19901117日,哥尔巴乔夫宣布苏联的行政权力将由他与15个加盟共和国总统行使。

199112月,苏联正式解体。

 

1917年列宁基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府,列宁创立了社会主义与专制结合的结构。为确保共产主义经济计划的成功,列宁取缔了所有其他政党和反对派团体。使共产党独裁控制一切权力。

1920年初列宁开始日益依赖斯大林管理日常党务,并于19223月提名斯大林担任苏共总书记。列宁死后,斯大林经一系列权力斗争,最终牢牢撑控苏共大权,在他统治的32年期间,苏联人民蒙受了现代历史上最残暴的镇压、清洗。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时代,群体灭绝与血腥屠杀业已停止。但共产党仍然独裁撑控一切政治权力。苏共通过其官僚体制、警察和军队,对全社会进行无孔不入的极权统治。

哥尔巴乔夫(以下简称哥氏)的堀起

1985311日,哥氏继承契尔年科担任苏共总书记(前克格勃头目安得罗波夫任总书记18个月后因病逝,由契尔年拉继任,契氏亦任职13个月后因病去世),他年富力强,彼具魄力和自信,较为开放且据妥协精神。1985年夏天,新总书记,突然决定上街以一种轻松和非正式的方式与人们交谈。他时常未经事先准备,出现在工厂和咖啡厅对工人演讲;在列宁格勒,他甩开保镖在林荫道上与密集的人群和媒体记者交流。可是晚间电视新闻却不报导他与人们自由交谈的新闻,因为党有严格的纪律。

斯大林极少无线电广播讲话,亦从未出现在电视上。勃列日涅夫在公众面前讲话感到浑身不自在。哥氏抛开沙皇专制与苏共70年专制造成的等级森严,开放轻松地管理他们自已的生活。

经济重建(Perestroika)

哥氏上台时,苏联内政上,经济、政治和道德正在全面衰退。军费开支长期超额,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外交方面,与西方关系正在崩溃,而苏联又在阿富汉战争陷入泥潭;哥氏的首要目标是复兴经济,“重建经济机制”。然后至1985年底,哥氏得出结论:有关经济、文化、民主及对外政策所有的领域均应当重新评价。

苏联不仅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而且道德价值体制业已腐败。苏联成就的宣传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科学、艺术、记者和文化均已全面衰退。官员普遍腐败,不遵守法律,社会正义荡然无存,国家已届非变不可之境。

哥氏认识到苏联的经济困境,因而提出重建口号。主张裁减官僚机构,刺激私人在社会生活所有方面,意图在统治精英主导下将国家建成一个有限合伙,使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开放(Glasnost)

哥氏明白他的重建计划将面临来自党的官僚的抵制和人民的消极抵抗。为消除这些障碍,为经济开道,他决定引入开放,扩大言论自由,旨在暴光勃列日涅夫时代官僚机构的罪错,以赢得人民的支持。

哥氏的开放思维赢得西方极大的赞赏。新闻审查开始放松但未废除(南郭注:沙皇时代1861以前严格审查;1905年完全废除新闻审查制,亦即苏共政权实际上远比沙皇政府更反动得多)。到1985年底,苏联的作家们有了更大的写作自由。刚开始他们小心翼翼,限于选择披露社会腐败。苏联媒体仍然封锁一切反苏示威的信息及该年5月在里加发生的拉脱维亚与苏联的冲突事件。

苏 联宣传机构几十年来一直宣称苏联人民生活在世界上最进步最繁荣的国家。如果是真的,为什么还要改革?为了推动重建计划,就必须让人民知道令人沮丧的真相。 共产党领导人相信,利用其宣传媒体,谴责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造成的国家之病足以。然而,意见的自由,一旦放开,就很难再收拢。质疑过去,不可避免地也会质 疑现在。

言论自由仍然有限,列宁仍在批评范围之外。列宁下令谋杀沙皇全家,希特勒与斯大林秘约出卖波兰与波罗的海诸国,斯大林在卡延森森群体屠杀20000多名波兰军官、律师、教授,党的官僚腐败等苏联社会的真实情况全部成为媒体的热门话题。但对现任领导人的批评仍不能容忍。

利用此种开放之机,数百家独立出版物迅速出现。从充满巷议诽闻的小报到严肃的学术刊物,多数是支持民主和亲西方的。一党体制与相对自由的媒体形成一大奇观。许多苏联人报怨新的开放远远还不够。

民族问题

1989年初哥氏称民族问题是一项最紧迫也最危险的问题。苏联的多民族是由于征服而形成,与美国的多民族系由移民自愿选择组成的性质绝然不同。俄帝国的形成始于16世纪中叶。俄国征服和吞并了一个又一个国家和民族,到1900年俄罗斯族仅占人口的44%,今日仍仅占52%,但由于低出生率有不断降低的趋势。俄国不将征服和吞并的领土和人民视为殖民地,而是期望同化之。因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准在俄国最发达,使之相信非俄罗斯族会赞成同化。

列 宁为夺取政权而赢得少数民族的支持,故承诺每个民族都有自治权和自决权,都有权主张独立。但列宁相信少数民族不会主张这些权利,若他们真主张的话,则可以 用“无产阶级的自治权”高于民族自治权对抗之。期望非俄罗斯族人愿意同化事实证明是错误的。一旦哥氏允许他们表达,长期受压制的怨恨和沮丧立即浮出表面, 在所有的共和国均主张民族权利。

俄帝国开始崩溃

开放成功地使苏联整个社会觉醒,但并非哥氏心中期望的那种。开放在苏联边缘地区的发展比俄国中心地带更为强烈,它唤醒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而非屈服和屈从的精神。1988年至1990年亚美尼亚人与阿塞拜疆人之间展开领土争夺战;被斯大林强迁至中亚地区的Crimean Tatars族人在莫斯科示威游行要求回家的权利;而波罗的海三国(爱莎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则挑战与苏联关系的基础。从中亚到欧洲,俄帝国开始瓦解。当权四年后,哥氏发现苏联体制的改革与苏联帝国的稳定无法相容。第一个令哥氏头痛的民族问题是位于黑海与死海之间的陆桥之Transcuasania.

波罗的海民族主义

1940年波罗的海三国被苏军强行并入俄国,随后逮捕监禁和抢决了三国领导人。此前他们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在哥氏改革政策之前,斯大林强行吞并波罗的海三国的话题一直是禁忌。1988年夏,要求民族自治的呼声将哥氏的开放带至高潮,拉脱维亚公开印发1939年希特勒与斯大林的秘密协议,波罗的海人民首次得知苏联与德国是如何秘约吞并其政府和主权的历史事实。结果,从谴责斯大林的罪恶,引导致披露1940年自愿加盟苏联的秘约的虚假,因此质疑苏联继续统治他们的合法性。1988年 底,苏联通过了两条宪法修政案赋予苏联最高苏维埃对各加盟共和国议会决议的否决权;及赋予最高苏维埃宣布采取特殊管制的军事管制权。但受到波罗的海三国的 强烈反对。爱莎尼亚议会走得最远,宣布议会对共和国土地自然资源及工业财产享有否决权。哥氏对此极恼怒,在中央委员会上,他严厉批判民族主义,并称:爱莎 尼亚的土地,自然资源属于全体俄国人民。

经济失败

哥 氏重建计划的核心乃经济改革。然而,从哥氏政府面临的问题角度看,经济改革已变成一场危机。例如,财产私有化的计划业已放弃,因为其与维持一党专政和计划 经济不相容。建立自由市场被无限期推迟,因为自由市场要求基础价格改革,这必将引起通货澎胀,导致社会不稳定。日用消费品变得极短缺,食品亦严重短缺,即 便有供货也大多是农药化肥催生物。当时有一则苏联笑话称:“即使苏联的老鼠也对供苏联人食用的香肠蚩之以鼻”。

许 多学者强调在中央计划经济条件下,推行私营企业的固有困难。公民并不信任政府会遵守有关权利与合作企业赢利的承诺。党的官僚对国营企业拥有旱涝保收的巨大 利益。官僚们担心私人手中积累财富后的政治后果。重建计划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增加了失业,而不平等及失业在共产主义国家被认为不可容忍。

东欧事件

东欧共产主义的崩溃震惊世界。大多数保守派总是认为东欧共产党国家不过是由一班依赖苏联武装威胁统治的流氓政权。(162)如果撤销此种威胁,不消多少天,这种流氓政权便将土崩瓦解。东欧事件准确地应证了保守派的预言。南郭注:促成波兰共产党倒台的历史功勋,按照波兰总统瓦文萨的说法,“50%归天主教教宗约翰保罗二世,30%归波兰人民,20%归里根、撒切尔、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哥尔巴乔夫则说:“没有教宗的努力和角色,东欧的变化是不可能的。” 教宗约翰·保罗二世推动了波兰的自由运动,引 发了东欧特别是苏联共产党国体制的总崩溃,瓦文萨则是给共产国党体制敲进第一颗棺材钉的标志性人物)。

无论哥氏最终的意图究竟是什么共产主义,1988年和1989年,他给东欧人民一种印象,只要留在华沙条约内,苏军将对即便背离极权主义也不会开枪。19895月,匈牙利撤除与奥地利边境的障碍物,并明确禁止边防部队射杀逃亡者,哥氏未加禁止。198911月初,哥氏访问东德,人们欢呼他的名字,作为护身符以反对本国的共产党头子。当Leipzig示威抗议漫延全国时,哥氏让人们知道他正与38万在东欧的苏军总司令通话,告诉他将军队限制在军营内。他允许该抗议风暴席卷。

19891129日,在捷克斯洛伐克,即使共产党在议会中也几乎一致投票废除其自已在社会上的领导地位。尽管国防部长公开声称,军队毫无疑问站在共产党总书记一边。匈牙利国防部长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称:匈牙利军队将忠诚于华沙条约成员国的义务。当波兰民选的反共产主义的首相Tadeusz Mazowiecki19891124日 访问莫斯科时,他亦被迫收敛其强烈的反苏情绪,保证波兰继续忠诚于华沙成员国,并就波兰青年大面积亵渎苏军坟墓事件向哥尔巴乔夫道歉。在波兰和其他东欧各 国,武器撑控在军队和警察手中,军队和警察四十年来生活在孤立于社会之外,如今他们显然更加孤立。压倒多数的东欧人民变成有力量的请愿者,但他们仍然没有 真正的主权,在他们头上,暗中悬浮着国内及苏军的暴力威胁。

若诉诸暴力镇压,将严重损害哥尔巴乔夫作为一个自由人和爱好和平的人的形象,这是他欲赢得西方援助必须符合的要求。由于1989年秋,东欧各国共产党国体制的崩溃,苏联政府亦失去了国内的权威。198911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在莫斯科和其他城市示威者打出反共横幅游行示威。在许多加盟共和国,异议人士均冲击官方庆祝活动。在乔治亚和亚美尼亚,反对派迫使政府取消了庆典。更明显的是,军队遇公开贬损,整个俄国身装军服者时常遇袭击。1989年共有53名军官在公众袭击下丧生。

可变角色

在 苏联,共产党居主导地位,党的总书记是国家实际的领导人。法律对取得总书记的权力既无规定也没有说明,且任期没有限制,更缺乏继承权力的机制。只要能控制 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便能统治只至寿终正寝。苏共前六任总书记,唯有赫鲁晓夫是在任上被赶出权力宝座,其馀五位总书记皆独占权力至死方休,继承者皆 按阴谋方式选任(南郭点评:亦即,苏共党内竞争始终是按照黑社会流氓竞争争规则而非依据公平竞争规则,这也是所有共产党的竞争规则)。

19901月,哥尔巴乔夫试图将政治权力从党转移到政府,减少党的日常行政职能,这要求结束对竞争政党的禁令,建立一个强势总统制。当苏共党中央委员会讨论这些改革计划时,超过十万人在附近游行示威,要求民主改革。199027日, 中央委员会取消了苏联宪法第六条,它是苏联最重要的基础,由列宁创建确保党的领导地位(南郭注:中共伪宪法之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正是坚持党的领导,所有的共 产党政权的伪宪法均有坚持党的领导的规定,但除中共及现存的其馀四个共产党暴政外,所有的共产党政权均在革命过程中被迫废除了“党的领导”的宪法规定)。

19903月,哥尔巴乔夫成为第一个拥有广泛权力的苏联总统。1月间,阿塞拜疆伊斯兰在首都巴库挨家挨户将亚美尼亚基督徒驱赶出家园;哥氏立即派兵前往巴库维持秩序。2月亚美尼亚难民事件,激发了中亚塔吉斯坦和Kirghizia共和国骚乱。3月新选举产生的拉脱维亚议会宣布独立。全国经济陷入混乱。34日俄罗斯共和国第一轮选举,表明凡有共产党背景的侯选人,皆情形不妙,而曾当过政治犯的侯选人,则最有希望。事实上,独立的民主团体在俄罗斯,乌克兰,Byelorussian共和国收获最大,完全控制了他们当地政府。

强势总统

1990312日,党代会投票选举总统:2000张选票回收1878张,其中54张属无效,共1329票支持哥氏,占592%,另495票反对哥氏。结果哥氏当选,并发表就职演说。由于哥氏的新身份,全部权力从共产党转移给政府机构。有意削弱党的作用至为明显。总统选举由两个议会机构主持,他们仍在学习如何实践民主。重组最高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局和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未被涉及。新政府创设了一个由16名 成员组成的总统委员会,除了部长委员会主席之外,所有的总统委员会成员,均由哥氏选定。依据数位曾解释其运作的成员解释,总统委员会并非执行机构。然而, 哥氏使部长会议向该总统委员会咨询,因此其有重要影响。总统的新政府实践将导致削减政治局和政府本身的传统作用,亦即部长委员会。

3月份党代会批准的宪政改革包含有政治多元化体制的种子。自哥氏任期届满开始,总统选举改为每五年由全民公投选举。只有年龄在35岁至65岁者方有资格成为侯选人。不得连选连任超过两届。总统因违反宪法可以被2/3人民代表弹劾,总统对立法的否决权,可以被最高苏维埃以2/3票否决。最高苏维埃有权限制总统颁布法令和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的权力。立法机构可以对部长委员会投不信任票,要求其6名成员靠边站。宪法第6条修正为允许其他政党参政。这些均是对一个不遵守法治的党国体制的重大改革。标志着共产主义在苏联的终结。

俄罗斯退出联邦

在苏联的中心地区,俄罗斯共和国同样有民族主义,有些人主张俄罗斯完全从苏联独立。19905月叶利钦即表达了此种愿望。哥氏对叶利钦既欣赏又怨恨。19906月,新俄罗斯议会草拟了主权宣言,承诺改革后的俄罗斯将保证所有的公民、政党、公民组织、宗教参与竞争国家和社会事务同等的法律机会。作为最大的共和国拥有650万平方公里领土,生产90%苏联石油,70%天燃气,人口一亿四千六百万,共说50种语言,俄国还拥有全球最盘大的核武器。

哥氏及其同盟,大多也是俄罗斯人,他们想通过经济重建,将国家所有部分联合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联邦。但在民族主义和苏联共产党频灭亡的虚弱双重压力下,这些梦想只能烟消云散。

1990年夏向多元化迈进

由于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冲突加剧,原定于199010月召开的第二次党代会提前至199072日召开。保守派由里加乔夫(Yegor Ligachov)领导。在政治讨论中最常用的词是“raskol”或“split”(分裂)及“dissidence”。就其对未来的影响而言,七月党代会不亚于1956年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去斯大林化。七月党代会通过决议全面支持哥氏,压倒多数投票支持哥氏再度当选总书记。但叶利钦在大会结束时公开声明退出共产党。哥氏想将党内广泛民主与中央主义和纪律相结合。多党制政体可以推迟,却不可能停止。

共产主义的崩溃

由 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苏联统治的合法性业已崩溃,哥氏只能与时间骞跑,为其新政府寻找新的基础。他寄希望于政治自由,设立了一个准代议机构,诸如最高苏维 埃,废除了对言论自由绝大多数限制。但他寄希望于将党的领导角色与列宁挂钩。然而,经济衰退,食品和日用消费品的短缺,使苏联公众的忍耐心逐渐丧失。虽然 忍受了斯大林32年,他们仍愿意给哥氏几年,但苏联毕境问题成堆积重难返。

在某些问题上,哥氏清楚地表明,他根本不是改革家。他容忍东欧政变,并不意味着他也容忍苏联帝国的解体。虽然他在许多方面作出让步,但在民族独立潮流面前,他并不袖手旁观。

 


[1] Peter Cipkowski, Revolution in Eastern Europe, John Wiley se Son, Znc( New York,1991) p.150-172.作者是东欧问题研究专家,波兰Jagiellonian大 学历史学硕士,美国纽约青年期刊编辑,着有《东半球》,《世界与拉丁美洲和加拿大》。R.J.Crampton, Eastern Europ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After, 2ed,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 1997).牛津大学历史学(东欧)教授。

[2]郭国汀(Thomas G.Guo),海事和人权律师,国际海事海商法教授,法学翻译家。译有《CIFFOB合同》4版;《Scrutton 租船合同与提单》20版;《Omay 海上保险法与保险单》;《英国保险协会保险条款诠释》3版;《现代提单》;《审判的艺术》;《国际互联网自由》;《共产主义黑皮书》;Richard Pipes《共产主义的历史》;Richard Pipes《俄国革命简史》;《列宁不为人知的故事》;Peter Cipkowski《东欧革命》等专着。